特派员“老汪”与泰顺的11年情缘
来源: | 作者:客服部 | 发布时间: 2016-05-25 | 25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  11年前,省委省政府曾下发《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》通知,要求从省、市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、高等院校,选择一批科技人员,到较为贫困的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,指导帮助农民走向“科技兴农”路子。该制度的建立,旨在响应科技兴农与服务“三农”号召。政策发布当年,共有262名各级特派员来到温州,投入工作。


  如今,11年过去了,该制度进展如何?特派员又给乡镇、社区带来哪些变化?或许我们可从一位特派员身上“管窥一豹”,他就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党总支书记、系副主任、教授汪自强。他坚持驻扎泰顺县万排乡11年,给当地农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
  A


  第一个帮扶对象谈“最初印象”


  他知识极为渊博已成我的偶像


  原万排乡(现为万排社区)农技站农技员彭作生还记得11年前与汪自强第一次相见的情景:“他看起来很和蔼,问我各种农作物情况,这么大一个专家一点架子都没有。”他当时并未想到,这个“省里来的救兵”在万排一呆就是11年,他更没想到,他作为汪自强第一个结对帮扶的对象,从此成为“老汪”的“忠粉”。他说:“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崇拜他。”


  在汪自强来之前,万排有200余名农户在山间田地种植甘薯,因技术缺乏、品种较差,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仅1000余元。


  彭作生记得,2005年老汪过来时,“喊了好几个浙大的农学专家来现场调查,问了我们不少问题,没过多久就引入两款新的甘薯品种,并且教我们怎么种植。”那一年,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陡增50%。


  2008年,老汪又“放大招”,在万排组织倡导成立“泰顺县万排乡甘薯专业合作社”,万排甘薯种植走向了规模化生产道路。“合作社把我们零散的甘薯种植户集中起来,统一种植,统一技术培训、品质监管和销售。”万排乡注册成立“红宝宝”甘薯品牌,包装精美地销往福建福鼎、泉州一带。


  如今,万排的甘薯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0余亩增至600余亩,种植人员从200余人增至1000余人,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至1万余元。


  “老汪很厉害。我觉得他什么都懂,养鱼养蜂养蚕种茶叶,没有他不懂的东西。”彭作生说。


  B


  他在这个合作社帮扶三年


  农户年收入从十万变百万


  “汪老师来了之后,合作社整体经济效益就有了很大提高。”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立超说,2012年之前,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,3年之后达到了100万元左右。


  汪自强到底用了什么“妙招”让合作社有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?严立超说,以前合作社规模小,只有几百个蜂箱,且每年都得花10多万元去别的地方买蜂种,蜂蜜也基本是在相邻的几个村售卖,价格不高,每斤30多元。汪自强来了后教严立超等人进行蜂种培育,还提出引入机械化作业,从蜂蜜过滤到产品包装都实现机械化,使蜂蜜更加标准化。2012年12月,严立超的养蜂基地取得“无公害”认证,这使得严立超的蜂蜜走出泰顺,价格更是连跳两级,每斤卖到100元。


  为了增加产蜜量,严立超提出改造蜂箱,补足以前圆桶蜂箱容积小、蜂蜜不好割等缺点。这一想法得到汪自强的支持。在两人合力下,终于研发成功,并申请到专利。


  严立超介绍,新型蜂箱采用特殊材质,拥有夏可透风、冬可保暖的特点,还能提高蜜蜂采蜜的积极性,以前圆桶蜂箱一个周期只能产10来斤蜂蜜,新型蜂箱一个周期能产40来斤蜂蜜。


  这三年间,百花合作社在汪自强帮助下,取得“浙江省著名商标”,还获得吉尼斯最大蜂巢纪录,这些殊荣,引得不少客户慕名前来。严立超说,今年已经接到1400多个订单。


  C


  农户一个电话请来对口专家


  他引科技进茶园助农民致富


  浙江泰龙制茶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细和第一次见到汪自强是在2007年,谢细和回忆道:“县领导带着汪教授过来,说是省里特派下来指导我们农业生产的。当时我觉得,这个教授估计是走过场的,谁知道他一干就干了十来年。”


  一说起汪自强,谢细和就停不住。10年前,万排社区茶园只有2000亩,只采春茶,制成工艺简单,以大众茶居多,价格卖不上去。汪自强来了后,引入采茶机,进行机械化采茶。


  谢细和说,以往茶树高低不同,并不会对人工采茶造成影响,但机械化采茶收割这样不平整的茶树,会造成茶叶质量参差不齐。汪自强就教大家茶树培养与裁剪方法,让茶树的营养跟上机械化进度。


  机械化采茶人工成本低、采摘速度快,这使得万排社区茶叶面积10年间扩大到了8000亩。据万排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平均每一位村民有两亩茶地。


  “我们只要有问题就给汪教授打电话,他会第一时间给我们回复。”谢细和说,他曾给汪自强提出建设“中国最美茶园”的想法,打算在茶园里建设游步道。汪自强了解后马上联系浙江大学花卉专家以及两名设计学院学生,并且开车将他们从杭州接到茶园实地考察。


  D


  驻扎最久的科技特派员


  以“外人”身份入选十杰


  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,该县有三批来自省里的特派员,分别为21位个人特派员、两个团队特派员以及一所高校。


  “科技特派员对泰顺有重要意义。”夏克英说,以2015年为例,21位特派员全年引进黄精、黑花生、食用菌、翠香猕猴桃和红阳猕猴桃等20多个新品种,还推广了葡萄园套种、茶园树冠优化种植等10项农业新技术,建立了茭白、芦荟、高山黄花梨等19个示范基地,争取到省市科技项目经费110万元,带动农民投入1100多万元,增加产值1300万元。


  在夏克英眼里,汪自强是最特殊的一位特派员。根据安排,21位特派员两年以上轮换一次。11年来,另外20位特派员已经换了好几轮,汪自强是唯一一位驻守11年的专家。11年来,只要不教书,汪自强就驾驶着自己的小车去泰顺。他平均每年有78天“泡”在泰顺,每月最少一次往返杭州和泰顺,为当地引进160多种农作物、水果、蔬菜等新品种,参与泰顺县“全国富民强镇项目——茶叶提质增效”、竹里乡“温州市富民强镇”项目以及仕阳镇“温州市富民强镇”等多个项目申报,并为项目争取到资金支持。


  夏克英说,2013年,首届泰顺县十大杰出人才评选活动中,按要求泰顺籍人员才能入选。当时不少群众建议,老汪对泰顺贡献极大,希望能破格入选。最后,汪自强成为唯一一位非泰顺籍身份的杰出人才。